技术分享
影视相关
摄影摄像
编剧相关
学习笔记
表演相关
人物故事
纪录片
播音主持
话剧相关
舞蹈相关
戏剧相关
设计相关
编导相关
美术相关
剪辑相关
音乐相关
短视频
知行合一
纪录片中的人物
上级 项目
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password
子级 项目
tags
category
在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题材和故事的概念建立起来以后,那么接下来就需要考虑人物的问题。
一、纪录片倾向于拍摄更富有色彩感的人物
这里的色彩感指的是人物有特点、有特色。
第一,就是这个人物的职业有特色。比如我们拍摄流浪动物救助者这个职业,会很吸引人的眼球;再如重庆的“棒棒”,这个快要消失的职业,观众会倾向于思考:究竟是一群什么样的人还在坚守着这份职业?
第二,是人物的性格有特色。比如我们都喜欢拍摄性格外向、健谈的人,或者有明显性格特点的人,比如说纪录片《寿司之王》主人公,严谨、专注的性格特点,使人印象深刻。
第三,是人物的外形有明显特征,这样的人物很容易成为我们拍摄的对象。即使是平凡普通人,我们也能通过长期的观察,注意到他特定的行为或动作细节,如手部的蜷曲、脖子是否前倾。或是像纪录片《摇摇晃晃的人间》的主人公——女诗人余秀华,就是一位走路摇晃的残疾人。
二、纪录片倾向于拍摄有分量的人物
这里的有分量怎么理解呢?首先可以是对人价值观念有正向引导的名人,如张桂梅、黄大年,这类主人公在学生作品拍摄中具有较大难度。其次,有分量的人,也可能是普通人。比如说《最后的棒棒》里面的主人公,饱受生活的重压,每天负重前行,却依旧乐观向上。这样的人,怎么能不被称之为很有分量呢?
三、纪录片中的人物需要有“势能”
这里的“势能”指的是就是主人公要有足够的动力去完成某种改变。比如,《摇摇晃晃的人间》里面女主人公余秀华,因为她的诗歌在网络意外走红,这种生活状态的改变,使得她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去结束自己无爱的婚姻。
上述三点中需要着重注意的是最后一点,一个人职业再神秘、性格再夸张,同学们拍几天也会感觉到无事可拍。但是,如果他能够行动起来,去完成某种改变,或者适应某种改变,这样纪录片中的人物才能够立得住脚。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