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分享
影视相关
摄影摄像
编剧相关
学习笔记
表演相关
人物故事
纪录片
播音主持
话剧相关
舞蹈相关
戏剧相关
设计相关
编导相关
美术相关
剪辑相关
音乐相关
短视频
知行合一
利盖蒂《第二弦乐四重奏》创作技法浅析
上级 项目
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password
子级 项目
tags
category
利盖蒂,奥地利籍匈牙利作曲家,20世纪先锋派作曲家,也是先锋派音乐中最著名的大师之一。其代表作有:管弦乐作品《幻象》(Apparitions)、《大气》(Atmosphères),歌剧《自伟大的死亡》等。
《第二弦乐四重奏》是利盖蒂创作中期的一部作品,在这一时期,利盖蒂不再使用他创作早期以调式和声体系为主的创作手法,转向先锋派,在自己的作品中着重强调“音响—音色”这一概念,这也是先锋派统一的一种手法——不再满足于现有的乐器与自然音色,更多的去人为的地创造一些新音色。《第二弦乐四重奏》这部作品就着重反映了“音响—音色”这一概念,同时也大量使用了利盖蒂所创造的“微复调”技术。本次分析便从最具利盖蒂特点的“微复调”以及“音响与音色”两个方面入手。
一、微复调
“微复调”这一概念最早被利盖蒂所提出,是利盖蒂将现代作曲技法中“音块”这种形式做了更加细微、精确的处理而产生的。比如在波兰作曲家潘德列茨基的作品《广岛受难者的挽歌》当中,作曲家就大量采用了“音块”的“音响”。但在《广岛》这部作品中,作曲家也只是给每件乐器一个演奏范围,可以说没有具体的演奏音准,整个感觉是模糊的。而利盖蒂则将“音块”细化。他将每一个音,每一个节奏以及织体、对位等等都精确的记谱,而非自由地的、即兴的写作方法。作一类比,“微复调”就是看似一片模糊,实则其中每个音都有精确的计算与安排,并非随意为之。
在《第二弦乐四重奏》中,作曲家使用了大量复杂的卡农模仿,在音高、音色和节奏方面都做了模仿对位,作品中有着许多相同的演奏法以及相同的音,用卡农的手法出现在不同的乐器上,形成了音色卡农。
此外还有其他形式的卡农模仿,这些都是在复调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使用传统复调的对位技法,在一个非常密集的音区开始卡农模仿,而每个模仿声部在节奏,音程上都有细微的差别。看似一张“网状”的结构,此即为“微复调”的创作方式。
二、音响—音色
“音响—音色”是现代作曲技法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利盖蒂的《第二弦乐四重奏》这部作品中,作曲家采用的是“微变”的手法。即为把“音响—音色”控制在较小的幅度内变化,如若不注意甚至不会感觉到发生了什么。
这部作品中,以高度的半音化对音高进行组织,声部的排列较为密集,节奏复杂的变换等等结构上的特点,就形成了这部作品的“音响—音色”特征。首先从大的角度来说,很多部分使用了“线”、“块”和“点”的“音响—音色”布局。这属于在横向上的处理,这样的手法会给人先扩张后收缩的音响感觉。
其次,演奏法也是很重要的控制音响的指标。在这部作品中,作曲家严格的标注了演奏的要求,如“无察觉的换弓”、“无察觉的进入”、“没有重音”等等的详细标注来控制演奏时的音响效果。
总的来说,现代音乐的发展带来了很多传统音乐所不具备的内容,对现代音乐的认知也不能停留在其嘈杂音响的表象上,嘈杂音响下所使用到的现代音乐创作思维才是技法的本质,要进一步深挖其深层次的内涵和作曲家意欲表达的创作思维。
Loading...